民族英雄鄭成功,為明朝的遺臣。他於西元一六六一年率船隊由三股子西邊的海域登陸鹿耳門,趕走荷蘭人,建立反清復明的基地。後人為紀念鄭成功,將其進港航道稱為國聖港。
滄海桑田昔日的國聖港,今已變成海埔新生地的漁塭了。可以想像的,那個時候的三股子,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呢!曾文溪是台灣主要河川之一,每逢夏秋雨季,常因狂風暴雨而氾濫成災。其出海口時常改道,有時偏南,有時北移,故有活溪之稱。
由於山洪爆發,夾帶大量泥沙注入台江內海,使得台江內海逐漸淤積而成為陸地,年復一年,海岸線年年西移,到清朝道光年間,三股子一帶逐漸浮起,為一長滿雜草的荒地,先民們稱之為「菅子埔」。無人定居,只有少數漁民前來捕撈魚蝦、魚苗維生。後來台江內海的新生地鹽水漸失,各地農民湧入墾植,由於爭地時常發生械鬥,打群架。道光二十年始由台灣道出面,以曾文溪為界,溪南屬郭派各姓墾植,溪北歸黃派各姓族人墾植。溪北地劃分七十二份,由各姓立界拓殖,其餘未分配地屬官有土地。今永吉村位於公地尾端。這是竹橋村,又稱七十二份,永吉村又稱公地尾的由來。
在這時候,黃姓族人二人開闢二合漁塭於公地上,為今義合村得名之由來。另有黃當、黃已、黃我等三人合股開闢新圍漁塭於今三股子現址,這是三股子開發的先端,也是三股子地名的由來。
到了清朝末年,三股子一帶已逐漸形成聚落了。光緒二十年中日戰爭,台灣淪入日本手中。三股子,公地尾十份等三地合為一保。並設派出所於公地尾,轄三股子,十份塭,土城子,西北寮一帶。一直到民國十三年,公地尾派出所遷到土城子,三股子,公地尾,十份改隸屬七十二份派出所轄管。到民國三十二年,才成立三股派出所。
民前八年,三股子地區土地被台南市民謝郡伍全部登記為自己所有,三股子住民完全不知。一直到民國二十三年一次超級大洪水淹沒三股子十份一帶村莊,房屋被洪水沖走,漁塭被泥沙填平,造成三股子有史以來最大的浩劫。民國二十四年底,曾文溪堤防修築竣工,嘉南大排也延長到三股子地區。村民正準備重整家園,哪想到這時候日本明治製糖會社向謝郡伍收購三股子地區土地,計劃開發為種蔗農場。糖廠限期居民遷離還地。這時居民才大為恐慌。由地方人士黃吝,陳宗寶等向糖廠陳情。經多方奔走請託,到民國三十一年,始得糖廠首肯,由居民集資價購居住地,免於流離失所之不幸。而其餘耕地,漁塭全被開發成農場,現今村民所有的農地,是民國四十二年,政府實施公地放領政策,所釋出的部分原糖廠農場地。
三股子住民的宗教信仰,沿襲閩南沿海漁民奉祀媽祖。村中奉祀的主神為媽祖,由村民黃界由北港朝天宮分靈而來。每年媽祖生日,都要前往北港進香。民國十五年,村民集資蓋一草屋於村中,恭奉媽祖神像供村民祭拜。民國二十三年為洪水流失。到民國三十四年在原址重建,名為龍德堂,民國五十二年第二次重建,改名為龍德宮。現在第三次重建已完工。
台灣光復後,三股子地區發展快速:民國三十九年三股國小成立。民國四十六年電力設備完成,興南客運延駛到三股、十份。民國五十年,七股鄉農會於三股子設辦事處,自來水設加壓站,公共電話通話。政府為加速農村建設,民國五十六年選定三股子社區為示範社區,建設完成後巷道變直變寬,房屋、廁所改建,家戶衛生整理,環境美化綠化,使得三股子有如脫胎換骨般煥然一新,這都得感謝政府的德政。
三股子地區在七股鄉來說是一個開發較晚的地方,文化落後,居民經濟普遍不佳。過去對教育不慎重視。民國十二年西寮黃石發師在十份村開設私塾。民國十五年在三股村中公厝設日語練習所,這是本地受教育的開端。就讀國校必須走魚塭路七、八公里到竹橋國小就讀,因此失學者眾多,文盲普遍都是。民國三十二年在三股子、永吉設分班,借用廟宇,民宅上課。民國三十九年在地方人士爭取下設立三股國校,學童受教育的情形才為改觀,政府及民眾也一致的致力於教育工作。四十多年來,走出三股國校校門的校友已有二千伍百多人了,他們為地方的發展而打拼,為家庭經濟的改善而奮鬥不懈。今天三股子地區已逐漸趕上本鄉其他地區,希望本校在校同學,負起承先啟後,做個有力的接棒者,是為地方繁榮發展而努力。
(此篇文章為本校退休教導主任黃朝宗主任所發表之文章,讓我們能對三股子有更進一步的了解,感謝提供)。